读《我的二本学生》

目录

《风》很久没有写作了,可没想到再次提笔时却是自己的心情糟糕得不能再糟的时候,我没有心情去体会风的呼啸,只能用呼啸的“风”来写自己的心情,外面那一阵阵凄厉的风声不正好是自己此时内心的哀鸣吗?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内心免不了一阵阵剧痛。“我要上大学”的呼喊在我耳旁回响,承受着村里人“不孝”的看法,抱着贷款的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大学,写“贫困证明”、写“贷款申请”等等那么多的努力,今天可能却要被“你父母才四十五岁,还很年轻啊”一句话宣告白费 …… 如果贷不了款,我不知道等待我的会是什么?将来的日子该怎么过?父母一个月加起来的工资还不到一千,一个弟要上高三,一个弟要上初三,想借钱也没处借,而自己也差不多半年没拿过生活费了。如果不能贷到款,自己该如何向父母交代等等,别人觉得不可思议的问题可我却不得不一一去考虑。高中的时候多么向往大学生活,到了大学才知道大学对有钱人家的子女来说是天堂,而对自己却有更多的痛苦。面对连下一个月的生活费都不知从何而来的困境,我不得不去考虑更多。虽说在校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可我为经济、为生活的时间却远远多于学习的时间,此时对我来说,或许生活已经更为重要。我真的不想长大,也不想成熟,可我却不得不比别人考虑更多如何去生活。也曾一遍遍地自我安慰 ——“ 车到山前必有路”,也一次次劝自己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世上没有过不了的坎,可每次都是在一次次的挫折后发现自己的内心更痛。我努力地去生活,打暑假工、勤工助学、去找兼职,却又发现想要生活是多么不容易,不是自己想去做就可以,条件的苛刻,身高、相貌的限制又让我自卑,让我更觉渺小。有时候想到生活的种种,我会连生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 也许,我一开始的选择就是错的,我本不该来上大学 …… 外面的风仍在呼呼地吹,是否也能吹走今天我烦躁的心情?老师,真的很抱歉,今天为贷款的事烦透了心情,刚回来就要写作文,我真的一点思绪都没有。你就当作做一回我的听众好了。抱歉。作者邓桦真,计科系学生,个子不高,喜欢穿运动鞋,上课时,总喜欢坐在教室左侧的座位,除此以外,我几乎记不起她任何别的特征。我记得《风》的写作时间是 2006 年 5 月 17 日,星期三,大台风。以上内容摘自黄灯老师的作品《我的二本学生》。

在读完这篇《风》,我被深深震撼,作者用简单的文字组合成句子,没有用华丽的修辞手法和辞藻,但文字却像激光一样瞬间穿透我的心脏。在这里停一下,前面一句话我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这种无意之间的写作方法来源于老师的训练,这种训练背后是来自于应试教育的要求。一直以来我们被要求收集各种名人轶事和成语典故同时也被要求文章开头最好能写一个排比句来增加文章吸引力。可如果你看完《风》这篇文章,你就会觉得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写作是多么的滑稽。

说回这篇文章,它颠覆了我一直以来对写文章的认知。原来简单的文字也可以充满力量、也可以打动人。这篇文章打动的我一是文字营造出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会把你带入那个情境当中,让你身临其境;第二作者很巧妙的把呼啸的风,变成风的呼啸。这种处理极其巧妙,风的呼啸比呼啸的风更强烈,我们可能会去体验风的呼啸,但对于呼啸的风我们会尽量避而远之,因为呼啸的风在我们的印象里充满了破坏。她仅仅对调了一下文字位置,却把内心的这种心情表达的更进一步。相信这不是作者的有意为之,因为那只是作者当时的心情。

风这篇文章所带来的能量就是来自于真实,因为相比虚构类的文学写实类离我们更近,更容易让我们产生共鸣。真实是最有力量的东西之一,同样真实也充满不可接受的一面,所以谎言应运而生。现如今我们就生活在谎言当中,被谎言包围。就比如最应该接近真实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有各种假的报道,这不应该是一个正常社会所存在的。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从业人员的底线就是报道事件的真实情况,可我们现在随便就可以看到假新闻。然后自媒体的兴起把这个谎言报道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因为他不需要去核实新闻的准确性,随口一说就要摇旗呐喊,最可怕的还有大量的傻子不经任何思考,就深信不疑。

如果我们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甄别谎言,这是无形之中的浪费,更何况我们提高辨别真假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积累。然后随时可能会被谎言击倒,因为重复太多次的谎言就可能变成事实。

人们越生活在谎言里面,就越挣脱不了谎言的束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发展至今一直存在的劣根性,我们不能认为存在即合理,因为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逻辑,同样也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认知。

《风》这颗种子已经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我是苏十一,我试着日拱一卒。我们都在黑暗中前行,试着通过锻炼、读书、写作来排解压力。

相关内容